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赵启鹏博士《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文化政治学》成果简介

作者:时间:2016-10-07点击数:

《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文化政治学》内容简介

 

赵启鹏发表在《东岳论丛》2014年第7期的《20世纪中国革命战争小说的情爱叙事研究》一文以性别文化角度为主,在整合性的文化政治学视野下多维度考察了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对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现代民族国家/个人现代主体意识的生成机制及话语表达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分为6部分:(1)引言: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中情爱叙事对于建构当代中国新型意义共同体的意义;(2)革命战争伴侣式情爱叙事模式中对于现代阶级革命/情爱主体的建构;(3)男性战斗英雄与民间女子情爱叙事模式对党与人民关系的象征隐喻;(4)阶级/民族超越式情爱叙事模式:化民族独立为阶级解放的话语叙述策略;(5)敌对阵营“悖伦淫乱式”情爱叙事模式:借助他者形象建构自我现代革命主体形象;(6)结语:理解对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情爱叙事的历史合理性,反思其负面影响。

文章认为:(1)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情爱叙事在对“融儿女情、英雄志入国家事”的传统叙事伦理的继承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等西方现代思潮作为战争/情爱叙事的主导思想,通过对把个体情爱融入国家民族的现代建构过程的文学叙述,参与了新型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主流话语构造。(2)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赋予了个体情爱话语以“次级价值地位”,对其进行了种种政治性和阶级性的“纯洁化”处理,形成了几大主导型的战争/情爱叙事模式。这些叙事模式的形成标志着传统的伦理等级与现代政党的阶级本质论相互结合,成为此时代的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它把国家/民族以及个体的现代化进程,规约简化为纯阶级层面的战争后果。(3)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情爱叙事虽然在经过意识形态的规训和编码之后,自身意义在相当程度上被政治意识形态所悬置和抽离,但其形成过程是多种文化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涵盖着更为复杂的话语机制和深层民族文化内核。

创新之处在于:(1)客观、科学地阐述了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情爱叙事话语的审美的建构及其发展轨迹,是对十七年中国革命战争小说战争/情爱叙事进行的全程性深入研究;(2)围绕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中的战争/情爱叙事,建构起了一个切合研究对象量多、意深、形杂之特点的科学研究框架,深入、全面地把握了中国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意识的生成机制、话语表达机制、审美话语建构机制和深层精神脉络;(3)具有厚实新颖的学术内涵和创新学术研究思维的方法论价值;(4)在文化政治学整合性视野中,对十七年革命战争小说情爱叙事进行全面审视和反思。

获奖情况:2015年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9 版权所有 山东女子学院 科研处 鲁ICP备05020757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邮编:250300     电话: 0531-86526015 E-mail:86526015@163.com